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专题网站
 
 首页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课改前沿  他山之石  教学案例  师生心得  文件下载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 首页>>文件下载>>文档资源>>正文
 
关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及修订教学大纲的说明和解读
2014-09-25 16:40  

关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

三年行动计划》及修订教学大纲的说明和解读

司林胜

(二〇一四年四月十一日)

各位老师,同学们:

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是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举措。学校在2011年底已经立项了一批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试点项目,对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进行了初步尝试。今年,学校将出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编制适应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课程教学大纲和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我们要下大力气,花大工夫,用3-5年的时间,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本科生课程教学范式的深入转变。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文件进行说明和解读: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我校教学改革的进程,从宏观上讲,已经确立了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教学工作目标,从中观上讲,已经启动了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在,需要着力抓好课程教学这一微观基础了。

课程教学是大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范式的选择以及教学范式转变的方向。那么,我们就要思考课程教学范式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认为,从教的角度看,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课程教学?怎样提供这样的课程教学?就是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从学的角度看,就是学生“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和“怎样获得这样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因此,在学校教学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时,实施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行动计划,并以此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教育教学改革合乎逻辑的选择,也是对已有改革的持续深化,更是一件打基础、利学生、利学校、利长远的事情。

有人说,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本质上是一场革命。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第一,它触及教学的深处、痛处和难处,而且任务十分艰巨;第二,它体现课程教学核心理念,需要对教师和学生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系统思考并全面改造课程设计与实施、课程考核方式、教学评价机制等各环节;第三,这种改革不单纯是课程教学的问题,还涉及到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环境等影响课程教学的很多层面,包括理念的、技术的、制度的和条件的等方方面面。当今社会,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广,网络课程资源异常丰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接受能力、信息环境等与教师既有的经验差异巨大。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知识传递处于支配地位,学业挑战度不高,教师掌握话语霸权,师生进行单向交流,课程教学仅限于课堂内部的固有教学范式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改革课程教学范式也显得更加重要,更加迫切,当然也很艰难。

二、现存的课程教学范式存在哪些问题

(一)对课程教学范式的理解

课程教学范式是指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共同体成员所秉持的信念与价值、采取的技术及形式、形成的特质及效果的总称。一般说来,课程教学范式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实施、教学关系、教学管理等要素。课程教学范式针对的是课程教学,它不同于“教学模式”或“教学方式”。教学范式与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引下更侧重于教学实践运用层面的一套教学组织、方法、程序的集合。而教学范式虽然侧重形而上的方面,但也包括模式结构,是思想层面的统一。相比而言,教学范式的内涵比教学模式更为丰富,一个教学范式里面可能包含有多个教学模式,但一个教学模式只能从属于一种教学范式,即教学模式包含于教学范式之中。教学范式的变革必将引起教学模式的改变,但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一定引起教学范式的变革。而教学方式则更具体化、更技术化。

课程教学范式有主流范式,但不是唯一范式。大学的课程大致有三类:一是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二是以学生为主的课程,三是以社会为主的课程。不同类型的课程,它的目标有所不同,教学范式也不同。另外课程教学目标还会因年级、层次等的不同而有差异。就是说,课程教学范式并非整体划一,它是具有个性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目标不是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唯一范式,而是允许异彩纷呈。但是,我们的课程教学一定要进入主流范式。

(二)现存的课程教学范式存在的问题

现存的课程教学范式一般被称为“编制范式”,这种范式的主要特点是“以知识(传递)为重点,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主要问题表现在:

1.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偏重于知识传递,强调知识传递目标的具体化、精确化和可操作性,弱化融通应用和拓展创造,知识传递目标处于支配地位。过分强化传递的知识体系,强调知识的逻辑关系及其体系,对学生的认知探究和学习经验的养成关注不够,弱化了学生按照自身的知识结构和需求对知识进行选择和重组。

3.在课程实施和课程实践上,强调对象化的教学活动,学生被动地接受课程限定的知识,弱化了教师与学生多主体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民主性、开放性和协作性不足,导致学生主体性价值的缺失。同时,教学内容与实践常常脱节,课程实践没有得到切实关注和落实,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

3.在课程考核和教学评价上,以命题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命题考试又是基于知识传递的目标、基于教材中心说,基于测试知识点,这种对学生的评价,在取向上坚持的是“奖惩观”,对“发展观”关注不够,对学生收获的评价不够,出现高分并不一定高能的现象。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则偏重课堂教学的评价,对学生能力培养、课程的学术性、民主性、协作性评价不够。

4.在课程延伸和师生定位上,一些课程教学始于课堂也止于课堂,课程教学边界狭隘,把课前、课中、课后组成的有机教学系统片面化,过高地估计了课堂教学的作用,而低估了课外的作用。同时,轻视或低估现代大学生的知识水准和学习能力,过高地估计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而低估了学生的作用。

三、课程教学范式怎样改革

(一)彰显现代课程教学范式的三大核心理念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主流课程教学范式要彰显三大核心理念。

1.教学学术观。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教学;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学习。“教”和“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提出疑问,学会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民主观。教学要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教师的课堂话语霸权,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拥有充分的表达权。教师与学生要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充分的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形成开放和谐的学习情境。

3.教学协作观。大学的学习是高级学习,需要师生协作,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学生之间的协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要通过协作与相互启发,促使学习和研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

(二)确立新型梯度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要在知识传递、融通应用和拓展创造中进行梯次演进,并达到三者交融共生,这是现代课程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求不仅需要记忆,更需要分析、综合、判断、运用,以培养高级思维技能,凸显现代大学课程教学的主流范式。知识传递的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并非不需要,比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教学,仍然是需要的。但应当明确:这种目标仅仅是课程目标的一个部分,课程教学的重点绝对不在于知识传递。大学学习是一种高级的认知和探究过程,课程目标的重点要放在认知灵活性、理智和高级心理过程上,尤其要重视学生认知探究的首创性,要倡导师生围绕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讨,课程目标期望的不是学生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反应的多样性、个体性。

(三)明确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革的具体目标就是我校的课程教学要彻底实现五个转变:

1.实现从知识传递占主导的课程目标设定到知识传递、融通应用、拓展创造多维教学目标设定的转变,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实现从教师的单向传授知识到师生共同构建、共同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共同体。

3.实现以命题考试为主到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转变,倒逼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实现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到兼顾课前、课中、课后的完整课程教学边界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业挑战度和学习主动性。

5.实现从基于知识重点、教师主体、教材重心、课堂阵地的课程教学评价到对课程的学术性、民主性、协作性以及学生能力培养评价的转变,逐步建立课程标准。

(三)倡导课程各环节安排的精细化

1.关于课程内容:科学选择和使用教材,着力倡导在探究中理解知识、获取经验。要从忠实教材为特征的价值取向转向适应和改变为特征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究中理解知识和获取经验。

2.关于课程实施:教学是一种交互行为,需要自由、民主和平等。课程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在内的教学共同体成员之间民主、平等、协作的探究过程。课程教学就是包含这些个体在内的共同体。

3.关于课程实践:在每一门课程中,要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的体验、实践方案的设计、实际案例的分析提高动手能力、形成创新意识。由于学生没有思维定势,教师往往也能从学生的新鲜想法和思维的碰撞中得到新的启发。学生在课程实践中查阅的文献、提出的实践方案、完成的社会调研等,又反过来丰富了教学内容。

4.关于课程考核:基于不同课程性质和要求,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如分段式论文加答辩、小组项目设计、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基于实战的多科联考、以赛代考等。改变以期末考试为主确定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传统方式,考核目标以能力考察为主,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档案给予持续性评估。

5.关于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指标要转向关注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生师互动水平、课程对学生严格要求的程度(阅读数量和情况、写作论文数量、考试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学生学习行为(课堂课外投入的时间,课外与老师讨论课堂或阅读中的问题,课下和同学一起讨论作业或实验,课余和他人讨论学习中的观点和问题、参与老师的课题或项目,参加学术竞赛等);实习和社会实践;组织或参与某个学习团体以及知识、能力和自我发展等指标。

6.关于课程延伸:课程教学不等于课堂教学,课堂不是教学的唯一着力点,要突破教学仅限于课堂的传统观点,建立覆盖教室、校园、社会、网络的全方位教学场域观和课前、课中、课后相统一的教学时间观。学生要在课前进行大量预习和探究性学习;课堂要成为打破教师满堂灌的翻转课堂,师生都要有备而来,教师引导与学生的吸收和批判有机结合,师生共同参与知识传承与创新;课后学生在反刍和消化中实现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师生要主动融入社会,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教师要有效利用场域内的各种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要积极关心学生课堂内外的成长,强化课外的研究性要求,与学生社团和各种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大学舞台充分分享多学科的资源,在辛苦的学习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7.关于师生关系:“90后”的这代人,是敏于观察、乐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群体,他们的知识水准和学习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很多,因此,应该建立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对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挑战

课程教学范式的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过程,涉及到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个方面,其中教师是关键。这里的教师,不只是教师个体,而是一个群体,不单是工具方法问题,而是涉及理念层面。

(一)对教师的挑战

1.认识上的挑战。人是有惰性的,总是趋利避害,对于驾轻就熟的教学范式,人们一般不会轻易放弃。同时旧范式的韧性和惯性会起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课程教学范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艰巨性,我们要反思自己多年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要有足够的勇气从“现在的我”中超越出来。

2.投入上的挑战。要掌握和运用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要深入分析现在的学生有什么特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决定课程设计和实施如何实现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这些都需要教师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3.对责任心的挑战。我们的教师队伍总体是很好的,是敬业奉献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但确也有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精力投入不够,存在功利现象,甚至应付差事。我们必需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学术责任,责任心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

4.团队协作的挑战。课程教学范式的转变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转变,而是一个课程组的共同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们共同研究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方案,相互分享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成果和经验,这对于习惯了单兵作战的教师是个挑战。

5.能力和水平的挑战。按照教学学术观,必须增强广大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了解程度,提高教师设计问题、研究问题、知识创新的能力和学习能力。我们希望学生能成为终身学习者,我们教师应该首先成为终身学习者。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教师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不见得强于学生,在教学中往往可能会受到学生的挑战。

(二)对学生的挑战

课程教学范式的转变的根本目的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进学习效果。这就要求学生从“懒学生”变为“勤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接受与适应到创造与超越,从个体学习到协作学习。

(三)对管理者的挑战

1.要基于学科视野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我国大学都重视学科建设,但主要是科研视角,而对体现大学学科制度精髓的课程体系建设重视不够,尤其是缺乏学科视野下的课程整体建设。因此,课程建设必须置于学科建设的视野和框架中,让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要改进学生的评价机制。我们要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与一流大学比本科,就要给学生提供难度更大、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学业挑战性更强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不能简单仅用分数来衡量、用绩点来驱动,而要建立综合考察和评估学生学习志趣和特点的评价体系,形成更好地挖掘学生发展潜力的机制。要增加对学生评价奖励的种类,使一些发展虽不全面,但具有偏才、怪才潜质的学生,也能得到承认。

3.要维护课程教学的学术性和严肃性。大学是师生共同追求真理、探究学问的场所,要坚守共同的学术信念、学术理想和学术道德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的精神内涵。转变课程教学范式更要深刻思考大学的使命和价值,特别要把教师和学生真正置入大学组织的核心,把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人生进益,作为大学教育真正的核心目标。要切实维护课程教学的严肃性,绝不允许教师应付差事、学生得过且过。

4.切实讲求综合改革实效。坚决防止综合改革口号化、形式化,要让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成为每位师生的自觉行动,积极行动起来投身于改革。要以课程组为团队,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逐门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和相应设计,形成既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又体现课程个性化的教学范式。

五、关于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的说明

目前,学校已经对2013版学分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学时、学分等均做了比较大的调整。而且,我们将从今年开始,全面实施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这就需要对课程教学大纲做出相应的修订。这次教学大纲修订要体现以下要求:

1.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强化应用

教学内容是教学大纲的核心部分,要贯彻“少而精”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减少重复。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透,体现新意,讲思想,讲方法,讲进展。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除第一学期和第八学期外,每学期特意留两周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保证集中实践环节教学的落实,每一项实践环节都要撰写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能力要求,确定实践内容和方式。

2.改革教学范式,提高课程教学效能

这次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要符合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开展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的要求,对课程教学全过程进行系统改革,将教学的学术观、民主观、协作观和“知识传递—融通应用—拓展创造”的新型梯度课程教学目标融入到具体课程教学目标中,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以实现课程教学效能最大化。在修订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时,每章都要系统设计教学范式改革方案。

3.实施多元化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

现代教育教学要求,考试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知识点,更要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不仅要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自2009年开始进行了考试方式改革的研究和探索,提倡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突出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注重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为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保证。因此,这次大纲的修订,要特别注意设计好课程和实践环节的考核要求,总结性评价占多大比重,过程性评价占多大比重,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各采取哪些具体方式,占多大比重,要深入思考,具体设计。

老师们,同学们,以上是我对这次会议主题文件的一些说明,供大家讨论,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谢谢大家!

关闭窗口
 
 
 
 
 首页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课改前沿 | 他山之石 | 教学案例 | 师生心得 | 文件下载 |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专题网 学校地址:中国·河南·郑州
电话:0371-86156972    邮箱:hncdjyk@126.com 豫ICP备050005861号